观众无知?影迷高贵?揭秘影院“随手拍”背后的重重冲突!

发布时间: 2025-02-20 04:05:46 | 作者: 婚姻挽救|

  

观众无知?影迷高贵?揭秘影院“随手拍”背后的重重冲突!

  事实上,中国内地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屏摄行为违法,但在观影过程中拍照可能损害电影版权和创作者权益。

  3.影院和片方呼吁文明观影,但屏摄现象仍难以遏制,部分观众对观影礼仪认知存在差异。

  5.改善观影文明需多方一起努力,包括影院加强宣传和监督、观众遵守观影礼仪等。

  “为什么我看电影的时候不能拍照?”谈及屏摄,观众小米向时光网表达了深深的疑惑。

  她的疑惑包括两点,第一点是法律层面,“屏摄犯法吗?”。第二点是权利层面,“为何不能拍?”。在她的认知里,自己花真金白银买了电影票,便拥有了对着电影拍照的权利,如果不是放在商业用途,就不算侵害电影权益,不算触及法律底线。相反,拍下图片发社交平台,还算是为电影宣传做了一件好事。尚且不论小米的观点是否足够恰当,但她对屏摄的解读正反映了一部分观众的“心声”。

  “屏摄”是指在观影过程中对着银幕进行摄影或摄像的行为。这不是一件新鲜事,尤其在春节档,观影人次是普通档期的数十倍,屏摄现象特别突出。2024年被称为屏摄元年,因为春节档出现了大量屏摄现象,甚至有明星艺人参与了屏摄。今年春节档,这样的一个问题依然没有正真获得解决。

  《哪吒之魔童闹海》首当其冲,大量对着银幕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出现在社交平台。其余5部春节档影片也被不同程度地屏摄。某部春节档电影宣传人员晴红透露,每个片方都在积极“抗击”屏摄,在各大平台引导大家文明观影,但收效甚微。

  一部电影在龙标出来之后,再对着它拍照就有了侵权的风险。在影院里,屏摄跟打电话、玩手机、大声喧哗一样,都是不文明行为。而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支持与反对屏摄的声音共存,这样的一个问题暂时没有一个有效的解法。

  究竟是观众不知道屏摄有错?还是明知而故犯?抑或是根本不认为屏摄有错?禁止屏摄不是从今年开始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与挑战,以至于这种行为屡禁不止?影院放任屏摄而不管,还是监管实在有困难?片方面对屏摄又有怎样的无奈和心酸?

  时光网独家采访了观众代表、院线经理、资深律师以及业内导演,试图还原电影行业的“屏摄之困”。

  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都有明确立法表明这是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中国香港,电影院严禁内拍摄及录影,否则最高可罚款港币5万以及监禁3个月;在中国台湾,电影院内严禁拍照、录音、录影,违者最高可判5年有期徒刑。但在中国内地,屏摄没明确立法。

  北京华嵩律师事务所律师王亚辉向时光网指出,《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但没有提禁止拍照,这一点规定有些模糊,但结合《著作权法》来看,大片段的录音录像在网络上公布,损害了作品的复制、传播权,对权利人损害大,但拍照正常情况下不会形成这种损害。如果为了个人研究欣赏,仅是把照片或录像存在拍摄设备中,没有通过任何渠道传播,不构成侵权。

  换言之,在中国内地,在观影过程中拍下的照片,只要不商用,即是不违法。然而在众多影迷看来,不在观影时拍照本来就该遵循的观影礼仪。只是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并非众所周知,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争议。

  与大声喧哗这种会立即破坏整个观影环境的行为相比,使用电子设备拍照更多是影响到拍照者附近的观众,有观众因此认为,这并没有严重地破坏全场的观影氛围。

  对于一年仅去影院一次,甚至是第一次走进影院的观影群体而言,许多人不清楚在影院内使用电子设备拍摄是不文明行为。这也是每年“新用户”最多的春节档,屏摄现象泛滥的重要原因。

  “我看个电影,顺便拍照记录生活,分享给我的朋友,我没有伤害他人,没有对电影产生任何实际伤害,还起到宣传作用,为何需要被指责?”

  今年春节档,小米在朋友圈刷到了别人分享《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唐探1900》的照片,因而被吸引去影院观看了这2部电影。观影的同时,她也拍下了电影的照片。拍照是她记录生活的手段,她强调自己在影院拍照不会开闪光灯,也只是偶尔拍照,由于时间短,速度快,不觉得拍摄会影响到别人。

  “如果全程录像肯定不道德,偶尔拍拍为什么不行呢?”在小米的观点里,孩子们在影厅随意走动或大声喧哗,这才是极度影响他人观影的行为。

  如果每个人看电影时都举起手机拍照,会不会有被打扰的感觉?“不会啊,那就证明那一幕非常精彩,十分值得纪念”。小米坦言,她之前确实不清楚影厅里严禁拍照,所以一直以来都会有这种行为。听了我们的普及之后,她依然坚持,除非有法律明文规定,否认观影拍照也没什么大不了,“花了钱买电影票,我不需要让所有人满意,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好了”。

  “3号厅检票员工”是一名电影博主,也是坚决反对屏摄的影迷。在他看来,跟支持屏摄者“较劲”,有时会很无奈。即便在事实层面,屏摄可能对电影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屏摄的正当理由。屏摄者自称拍了照片不会商用。但事实上,没有人明白他们最终会将这些照片放在哪些用途。即使不商用,但通过屏摄的方式评价电影的行为也不恰当。目前法律对非商用的屏摄行为没有明确禁止,但这不意味着屏摄符合道德标准。他非常反感屏摄者破坏了影院的观影环境,影响了其他观众的体验。

  屏摄者大概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不了解观影礼仪而无心拍摄的观众,一类明知屏摄不文明而执意拍摄的观众。

  当下的舆论环境中,支持与反对屏摄的声音并存。支持者认为,屏摄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甚至有可能对电影宣传起到一定的帮助;而反对者觉得,屏摄不仅破坏了观影环境,影响了他人的观感,剧透还可能对电影口碑造成负面影响。这种争议的本质源于不同群体对屏摄行为认知的差异,反映了道德约束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薄弱连结。

  屏摄可能对电影版权和创作者造成潜在伤害,这是所有片方的共识。早在今年春节档开启之前,《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春节档电影都在社交平台大力呼吁,“不要屏摄,文明观影”。但这种呼吁无法阻挡屏摄再次侵袭春节档。

  私域至朋友圈,公开至微博、小红书等,均有屏摄图片和视频流传。某部春节档电影宣传人员晴红坦言,每个片方都在积极“抗击”屏摄,在各大平台引导大家文明观影,但收效甚微。

  导演、编剧方励站在制片方的角度对时光网分享了他的观点。“由于短视频时代刺激了公众传播度,大家变得很有表达欲望,我们大家常常在首映遇到观众想拍一点东西跟朋友分享自己的观感。从善意的角度想,屏摄可能是想在交友的过程中增加一点话题。但从合理性来讲,这就是侵犯了创作者和投资人的权利。”

  方励指出,他的电影也曾遭遇过屏摄,过去屏摄可能涉及盗版问题,但随着高清时代来临,屏摄最大的问题变成影响观众观影,以及屏摄出来的图片或视频可能会丑化演员、曲解剧情、甚至是剧透,破坏电影的观影基础。“如果屏摄的借口是帮忙宣传,那么剧透了,别人怎么看?一部悬疑片,屏摄剧透了凶手,观众不得气死了?”

  屏摄一旦侵权,片方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诉诸法律,但方励坦言,维权艰难,“(屏摄)观众数量太多,守也守不过来,抓也抓不过来,留下物证可能都很难,结合电影受到的伤害程度,还要算一算账,值不值得去维权”。

  “如果特别想向朋友推荐电影,附上海报或预告分享观感是一样的。”他呼吁加强禁止屏摄的宣传,比如制作动画视频,以可爱趣味的风格吸引观众,用影像的方式提示警醒我们屏摄的破坏性。

  去年春节档前夕,国家版权局发布过一则公益广告,向大家普及屏摄。这条视频一度在各大影院播放,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多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今年春节档,并非所有影院都能见到类似视频在映前播放。观影文明宣传的持续性、覆盖面、技巧性,都有逐步加强的空间。

  不少媒体或影迷都曾自发普及屏摄的危害,“3号厅检票员工”正是国内科普屏摄较早的影视自媒体。早在七八年,慢慢的开始撰文抨击屏摄。

  “一开始我们对(屏摄)这件事感到很愤怒,用的文风比较激烈,文章发出来的时候,评论区骂我们的人非常多。大家会觉得被冒犯,会生气。后来我们慢慢把言辞激烈的文章改成没有一点情绪的纯科普内容,甚至帮一些不知道屏摄的人说话,科普文章一年发一次,甚至一年发两次,慢慢地,我们感觉到评论区风气变好了。”

  网友态度的转变引发了“3号厅检票员工”的反思,他也觉得“不知者不罪”在屏摄这件事上是成立的。不过如果接受科普之后,还是找理由屏摄,这就有问题了。

  普通观众和资深影迷对观影礼仪的认知存在隔阂属正常现象,这种差异不代表谁更高级或低级。每个人接触电影的方式和背景不同,对屏摄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电影永远是属于大众的艺术,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电影带来的乐趣。了解并坚定反对屏摄的观众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育,甚至指责别人,而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引导不了解这件事的观众。

  了解者不必有优越感,不了解者也不必有自卑感。不断宣传禁止屏摄,呼吁文明观影的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和谐的观影氛围,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沉浸在电影的世界。

  今年春节档前夕,万达电影自发拍摄了一部倡导文明观影的宣传片,宣传片由刘昊然、王鹤棣、屈楚萧主演,供旗下影院映前播放。

  作为观影场地的影院,在屏摄监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应加强宣传和监督,及时制止屏摄行为。但在实践过程中,影院也会遇到一定的难题。

  某腰部院线的工作人员陈天向我们坦言,他所在的影城没有在映前放映禁止屏摄的宣传视频。一种原因是没有收到相关物料,另一方面是,映前广告价值较高,商业广告占据了这一个位置之后,不一定还能放这种视频。

  “如果观众带着专业录像设备进入影厅,我们毫无疑问会制止,还可能立刻报警。但如果他们只是用手机偶尔拍照,我们很难监管。耗费人力物力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可能得罪顾客。”陈天举了外带饮料的比喻,过往影院为增加可乐销量,曾不允许顾客外带饮料,但现在大家都妥协了,“因为顾客有需求”。

  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照顾好每一位“上帝”,吸引更多观众进场,影院某一些程度是乐意的。“比如我们不让观众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时候拍照,他们因此发起投诉,甚至以后都不来我们影院了,怎么办?”个别影院实行强硬措施也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治本根源还要大家共同遵守观影的礼仪和规则。

  为了满足观众打卡分享的诉求,曾经有专业的人建议电影在片尾字幕加上“接下来的部分可以拍摄”等字样,并增加可以供观众拍摄的彩蛋或花絮。

  有博主做过类似话题的调查,关于“电影片尾增加拍摄打卡点位”的投票中,235人里,有181人表示支持,占比不低。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难杜绝屏摄。

  正如小米所言,片方设置的打卡点不一定包括她想拍下的画面。而且,打卡片尾彩蛋不妨碍她在观影过程中记录下她认为特别精彩的瞬间。遇到引起她共鸣的角色,她会立刻拍照留念。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一部电影从片头龙标出现到片尾字幕结束都受到保护。王亚辉律师建议,基于法律对于版权的保护,以及观众打卡行为的随机性,让观众清楚了解屏摄的法律边界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的做法更为恰当。

  影院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除了屏摄,电影院还存在随意走动、大声喧哗、甚至侵占座位等诸多不文明行为,折射出部分观众观影礼仪的缺失。

  改变现状需要多方一起努力,从杜绝屏摄开始,从遵守观影礼仪做起,当大家都成为观影文明的践行者和推行者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享受更美好的电影体验。

返回列表
+ 微信号:wzh4738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