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近日联合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两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两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罚没款合计65万余元。该案彰显了执法部门对职业闭店乱象零容忍的态度,展现出打击此类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决心和行动力,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和示范意义。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的企业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一类人。他们利用变更、减资、破产清算等程序恶意闭店,“帮助”相关企业转移资产、逃避债务,并从中获取不义之财。“你只管跑路,我负责善后”,近年来,“职业闭店人”参与企业闭店逃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职业闭店人”的出现与当前预付式消费盛行直接相关。通过预先向商家交付一定额度的消费金额能够轻松的享受到优惠服务,这种预付消费模式在健身娱乐、餐饮住宿、教育培训、美容美发、洗浴服务等服务性行业最为流行。本来预付式消费对经营者和消费的人双方均有利好,还能够更好的起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非消极作用,但由于有关规定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致使该领域出现一些乱象,其中民众关注最多的问题是经营者关店失联,预付款难退,引发大量纠纷。“职业闭店人”正是应经营者应对后事之需出现的,他们的参与让预付式消费市场更乱了。
据了解,“职业闭店人”的闭店活动有其完整的套路。“职业闭店人”是团伙行动,一般会提前一段时间接手出现经营问题的店铺,为赢得时间和消费者信任,他们会与支付过预付款的消费者重新签订协议,作出各种承诺。与此同时,闭店人团队会主动到相关部门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手续。新的法定代表人往往由“职业背债人”充当,这样就从法理上将企业亏损与实际运营者剥离。通常,法定代表人变更期间,闭店人团队还会进行大促销、大酬宾之类活动,吸引一些消费者“入坑”。待上述步骤完成后,闭店人团队会以“租房到期”“店面装修”等为由突然闭店。
“职业闭店人”的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还是对法律权威的公然挑衅,社会影响恶劣,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有法律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关于法定代表人资质的规定较粗略,对于其年龄、健康、财产等情况未作明确要求。宽泛的规定本意是保障企业自主权和市场经济活力,但门槛过低也给不法分子留下了“活动”空间。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相关机构在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过程中应加强审查,要求提供一些必要的身份、资质等证明材料,提高甄别“职业背债人”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对“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人”等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若因闭店出现债务纠纷,应依据情况分别追究前后法定代表人的法律责任,并加大对相关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惩治力度,对利益相关者形成威慑。
要根治“职业闭店人”乱象,还要做好“预”的工作,管好预付式消费市场。北京、上海等多地已推出有关政策,探索建立预付卡预收资金存管制度,通过第三方机构保管资金、引入公证提存等方式,将预付资金提用权“关进笼子”,以保障消费者的预付金安全。这样做相当于是对商家跑路、“职业闭店人”套路的釜底抽薪。相信通过事前认真审核、事中严格监管、事后有效追责,“职业闭店人”的灰色产业链会被有效阻断,商家不能再轻易“跑路”,促使预付式消费市场走上有序健康发展轨道。